奔腾的历史江河,见证着一个不屈民族的奋起。
125年前,北京紫禁城下,残阳似血,八国联军的阅兵队列耀武扬威穿行而过,中华民族在这样的屈辱中走进20世纪。
80年前,“密苏里”号战舰上,在中美苏等九国的注视下,日本侵略者签下了投降书,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首次以战胜者的姿态走向历史的转折点。
今天,北京天安门广场上,风和日丽,在全世界的注目下,铿锵步伐和滚滚铁流,揭开了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的大幕。从1900年的屈辱、1945年的胜利,再到如今的强盛,同样的中国,已换了天地。
“正义必胜、和平必胜、人民必胜”,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,揭示了伟大的真理,这一幕牢牢地刻在全世界热爱和平人民的心里,也让世界更加清晰地看到,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央。
穿过历史的烟云,越过时代的坎坷,世人看到,今天的这场阅兵,既是一次实力和国力的全方位展示,是对抗战先烈的深刻缅怀、对抗战精神的薪火传承,更是一次民族奋进未来的和平宣示。
以此为新的起点,奏响时代的新章。
一部艰苦卓绝的抗战史,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熔铸史。
一座山峰的崛起,挺立的是脊梁;一个民族的复兴,昂扬的是精神。
从“九一八事变”到“七七事变”,中国人民在一次又一次的“惊变”中,面对着亡国亡种的危机。在长达14年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特别是8年全国抗战的艰苦岁月中,沉积着多少国破家亡的悲怆,浓缩了多少视死如归的抗争,镌刻着多少气冲霄汉的战斗。
四万万人齐蹈厉,同心同德一戎衣。从白山黑水到热带丛林,从太行山上到长城脚下,从冀中平原到东江两岸,处处可见一往无前、奋勇杀敌的抗战英雄。就如当年《大公报》社评中写道:“今天的南北战场上,是争着死,抢着死,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,知道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自由。”面对凶残无比的侵略者,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民族,以血肉之躯筑长城、以前仆后继赴国难,谱写了惊天地、泣鬼神的雄壮史诗。
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与沉沦,一度严重侵蚀了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精神追求,浑浑噩噩的萎靡之气,民族未来暗淡无光。而抗日战争的胜利,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。这一伟大胜利,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,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,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,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、浴火重生的新征程。
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: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、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,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。”
“是气所磅礴,凛烈万古存”。14年的抗战,激发出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、凝聚力、战斗力,重塑了民族的精神、气度、神采,为今天中国人傲立于世界奠定了至为关键的基础。抗战精神永远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,成为中国人民反抗侵略、抵御外侮的永不褪色的精神标识,成为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力量源泉。
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,中华民族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。
一部强国强军的奋斗史,更是一部维护和平的发展史。
今天的天安门广场,十里长街铁甲生辉。铿锵有力的步伐,一往无前的气势,展示了人民军队的强大力量,体现了伟大祖国的综合国力,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崭新精神风貌。但百年来所走过的道路,又岂是一马平川?
“甲午战争,中国战败。抗日战争,中国胜利。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,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。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,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、夺取胜利呢?”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叩问,直抵人心最深处。
在历史最幽暗之际,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,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、在迷惘中凝聚人心、在湍急乱流中指引航向。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、维护民族权益最坚决、反抗外来侵略者最坚强,在血与火中锻造了不可战胜的人民军队,在维护和平的进程中强化了国防力量。
人们不会忘记,1949年大阅兵,武器装备是所谓的“万国牌”,从日本造的“三八大盖”到美国造的“汤姆逊”冲锋枪,参差不齐;空军的空中梯队,仅17架飞机凑不够数,最终“飞了两遍”;海军力量微弱,山炮部队更要靠骡马拖曳。
人们正在看到,今天的大阅兵,“万国牌”早已成了最尖端的“百分百国产”。从新式洲际弹道导弹、高超音速导弹、巡航导弹,到新一代战斗机、轰炸机、无人机,新阵容、新武器,展现了新质战斗力加速生成的崭新成果;新队列、新部队,展现了有效遂行新使命的强大能力。
回望历史,变的是武器装备,不变的是坚定的步伐与必胜的信念。放眼世界,变的是各国的目光,不变的是激昂的气势与民族的信心。
天下虽平,忘战必危。阅兵式集中检验强军兴军成果,让世界看到,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和力量,坚决捍卫地区和世界和平,坚决维护国家统一、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,慑止战争、打赢战争。
一部伟大的民族复兴史,更是一部爱国主义的传承史。
走得再远,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;时代变得再快,也不能忘记从苦难中淬炼出来的精神力量。
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。”山河破碎、民族危亡的至暗时刻,正是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爱国情怀,如同沉睡火山的骤然喷发,汇聚成挽救国运的钢铁洪流。
从慷慨赴死的将士到毁家纾难的后方民众,从延安窰洞的灯火到南海之滨的坚持,从南桥机工的奉献到香港的东纵抗敌,亿万同胞以“誓死不当亡国奴”的民族气节,共同书写了抗战的全面胜利。这胜利,是军事和政治的胜利,更是爱国主义的伟大胜利。
抗战硝烟虽已逝,爱国精神永不灭。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,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、艰苦创业,从一穷二白到建成完备的工业体系,从积贫积弱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。全体中华儿女为之感到无比自豪!
当看完《南京照相馆》后的悲痛泪水滴落,当注目国旗冉冉升起时的心潮澎湃,当看到祖国取得一次又一次巨大成功后的豪迈激荡,刻在骨子里的爱国精神,汇聚成磅礴的前进动力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、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,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、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,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、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!”
抗战胜利的伟大坐标,永远铭刻着爱国主义的印记。历史昭示未来: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,必将是爱国精神不断焕发、持续淬炼、引领方向的伟大进程。
回望百多年来的历程,就像在聆听一首雄浑壮阔的交响乐;回眸历次大阅兵,就像在倾听一阕意味隽永的和平之歌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伟大的抗战精神,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,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。”
从抗战胜利到开国大典,从改革开放到强国建设,中华民族走出屈辱迈向复兴的历程,浓缩成今天阅兵式上铿锵的足音,留在了天安门广场上,留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。
80年前,《大公报》记者朱启平在“密苏里”号上见证了日本签署投降书,他在《落日》中最后一句写道:“旧耻已湔雪,中国应新生”。这句话,饱含了对民族伟大复兴的多少美好期盼。而今天的中华民族,正以前所未有的从容自信,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;今天的中国人民,正以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,朝气蓬勃迈向未来。
今天我们听到的是百年历史的回响,更是一曲民族复兴的前进凯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