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左图:黎秀石堂弟黎秀煊(左)及其儿子黎其森(右)接受《大公报》访问,回溯黎秀石见证日本签字投降的历史瞬间。\大公报记者黄宝仪摄;右图:黎秀石著作《见证日本投降》。\大公报记者黄宝仪摄
1945年9月2日,美军“密苏里号”战列舰停泊在日本东京湾,甲板上,在中国等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,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。仪式上,三位中国记者中有两位来自《大公报》──朱启平和黎秀石。他们距签字桌不过三五丈远,亲身见证了昔日在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侵略者俯首称降的重要时刻,稿件在《大公报》刊发后,产生强烈反响。
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,更是最好的教科书。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、珍爱和平、开创未来。大公报记者通过多方渠道了解,终于在黎秀石家乡佛山市南海区当地宣传部门、档案馆等的协助下,获得黎秀石堂侄子黎其森的联系方式。黎其森表示,可以先与他的父亲──即黎秀石的堂弟黎秀煊──进行交流,这让记者感到格外惊喜。9月1日下午,大公报记者来到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的黎秀煊的家中进行采访。
赴缅见证反攻 伯父义不容辞
一踏入家门,记者便见到老人面前的桌上摆放着《见证日本投降》等多部黎秀石著作。“堂哥黎秀石比我年长19岁,他见证采访日本投降仪式时,我还在读小学。”退休前的黎秀煊长期从事方志编撰工作,多次带领佛山南海当地县志办公室等机构工作人员,前往广州中山大学的黎秀石家中拜访,聆听黎秀石回忆见证日本投降等抗战经历故事。“我们都是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走来,目睹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。若堂哥能亲眼看见今日中国之辉煌成就,想必也会深感欣慰。”
今年60岁的黎其森,在其记忆中第一次与五伯父黎秀石的见面,是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。随着年龄渐长,黎其森陪着父亲黎秀煊前往探望黎秀石的次数也越来越多。每次见面,黎秀石都会提起当年见证日本投降的历史时刻。当年黎秀石被分配到的拍摄位置很不错,正对着摆在主甲板上的签字桌子,签字代表正面对着镜头,可完整拍摄到扣人心弦的场面;但当时黎秀石所在的位置又刚好正对太阳,那台陪了他10多年、拍摄过北平被轰炸的小相机没有挡住直射光的配件。黎秀石焦急之际,天公作美,一片恰好飘来的乌云挡住太阳直射来的光线,让黎秀石得以抓住机会拍了两张中国代表在“密苏里”号上签字受降的照片。“五伯父不止一次提起年轻时‘像是被赶狗一样’的逃亡经历,这让他对日本侵华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。后来有机会远赴缅甸见证反攻,对于他来说既是一种不容推辞的责任,更是压抑已久的爱国情感终于得以迸发的时刻。”
九三阅兵在即,黎其森感叹道,“如果五伯父有机会看到今年的阅兵式,看到国家从当年的屈辱受难发展到今天的国富民强,一定会感怀安慰,一定会发自内心的自豪。他晚年不断提及当年作为战地记者所见证经历的一切,就是希望告诫后人自强不息,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,民族悲剧才不会再次重演,国家才能不断发展、繁荣昌盛。”\大公报记者黄宝仪